期待許久的電影,終於看完了!


很不錯,很多感覺要自己去體驗~~~~~尤其看完後,再反回來看影評,更有感觸!



 



「海角七號」裡幾個角色的身分設定相信台灣觀眾一點都不陌生:原住民交通警察勞馬﹝民雄飾演﹞、客家人賣酒業務馬拉桑﹝馬念先飾演﹞、本省籍機車黑手水蛙﹝夾子小應飾演﹞等人都算簡單明瞭;而當本省籍鎮民代表洪國榮﹝馬如龍飾演﹞對上外省籍飯店經理﹝張魁飾演﹞時就多了些政治況味;年逾70卻不失天真的老郵差國寶茂伯﹝林宗仁飾演﹞想當然耳是台灣人,豈知他可能15歲以前是日本人!至於才10歲就擁有一個老靈魂的教會天才鋼琴手大大﹝麥子飾演﹞則是根本還未「成人」,但她的母親﹝林曉培飾演﹞明明懂日語卻故意裝儍不屑說不想說,她的外婆當年甚至差一點嫁到日本成為日本人!




而全片的主戲還是落在一個來台打工卻聽不懂台語的日本女生友子﹝田中千繪飾演﹞以及一個懂台語、說國語的「新台灣人」阿嘉﹝范逸臣飾演﹞身上。

但這個「新台灣人」卻是個孤兒。

這個主角為孤兒的設定其實決定了導演的中心意旨,即使我們不知道阿嘉在台北究竟發生了什麼事﹝生存不易?懷才不遇?感情不順?﹞,但卻能夠理解他從頭到尾的那些情緒:對現實的怨恨與不滿。

當交通警察勞馬第一次抓到阿嘉騎機車未戴安全帽時,阿嘉指出前後左右沒有一個人有戴安全帽,「為什麼偏偏抓我?」,對於阿嘉的質疑,勞馬的回答是:「你看起來比較倒楣!」此言一出現場每個觀眾似乎都發出會心一笑;重點不只是那個大家都清楚的台灣社會現象,更在於阿嘉的反應正好顯露出他的孤兒意識!

孤兒意識的另一種表現乃是藉由表達自己的處境來引人同情,片末日本歌手中孝介加入合唱的那首舒伯特名曲「野玫瑰」,從詞義來看更是孤兒意識的明證。



孤兒意識本從命運而來,當命運被他人決定自己無力改變時,你看什麼都不對勁,做什麼都不起勁,全世界彷彿都與你為敵;但反過來別人看你也是一樣怎麼看怎麼不順眼,不要說勞馬,就是那個日本女生友子更是受不了,就算真是破銅爛鐵樂團,也不應該這樣不當一回事。為了轉變這個危機,導演設計了一疊60年前的情書。

許多觀眾質疑這個設計和敘事主線的關係薄弱甚至毫無關聯,但我的解讀是:導演希望藉由阿嘉在完成別人由於信任所交付予他的任務時,理解到人其實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,重點是你必須要做些什麼﹝do something﹞!



 


(出處: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

從這部電影的主題「日本歌手要來恆春開演唱會,當地民代爭取要讓在地人組成樂團做暖場表演」,隱隱象徵著「在地」對「外來文化」的抵抗。只是,啟動這樣的在地抵抗,卻是地方代表會主席,這樣的角色設定讓人感覺有些怪,由地方代表主席肩負「愛鄉土」的角色,不同於一般台灣地方民代的形象,很多殺人、放火的地方代表主席,不會像電影裡的代表對飯店業者咆哮「山BOT、海BOT、啥瞇攏乎恁BOT」,更不會讚嘆「這海灘如此漂亮、BOT可惜了」,地方民代往往加入和財團競逐、一起BOT。雖然,我也佩服導演將自然環境都被BOT的現象巧妙放到對白中,但仍不解為何導演會做這樣的角色設定?不過,馬如龍真的把這個角色詮釋的很好,無論是跟阿嘉吐露自己身為繼父的心情,或是地方民代的神情、豪爽。

不同於其他文藝腔、嚴肅探討台灣社會發展問題的電影,導演魏德聖用幽默的方式表達,不刻意的劃在心坎,卻留下更深刻的反思,那段在飯店裡爭執是否能找到在地樂團暖場,想到我們總是如何看輕自己、不認為自己能有端上台面的藝術文化;而當身影彷如陳達的茂伯,努力爭取上台表演,好幾次說著「國寶不是像神主牌乎人tsai起來、是要表演給大家看」,讓我不禁想到陳達被拱為國寶、最後卻潦倒街頭的遭遇,我們是如何對待資深的藝術表演者;一臉兇樣的代表主席說,「我尚大e興趣是殺人、放火,尚好恆春攏放火燒掉,再把恆春的少年人攏找回來,重建恆春,不要在外地做別人e下司」,那股長輩期待年輕人回鄉的渴望,更讓我在大笑中飆出淚水,而那句「每年春吶,攏是外地人來這吱吱叫」,更讓我心頭一揪,文化人舉辦的音樂祭是否讓在地人瞭解了?


一個、一個,讓我思考著台灣文化沒有自信的發展現象。


當然,這部電影主打的「愛情」也是有感人的地方。日籍老師寫給友子的七封情書,隨著蔭山征彥的感性口白,在情節的推進中適時出現,每個字句都是飽滿的思念,讓人感受到即使二戰結束、被迫分離,仍切不斷60年的思念,隱伏著上一代台灣人和日本的綿密關係。


不過,阿嘉和友子間的情感轉折,從互看不順眼到一夜情,就醞釀的有些牽強,彷彿只是為了讓阿嘉知道那七封情書很重要。但仍可以體會,「勇氣」讓兩個友子的命運不同,60年前的日籍老師沒有說出口的愛,只能化為七封情書,在60年後傳達到年老的友子手裡,牽動觀眾的眼淚;阿嘉在送信給年老的小島友子後,也釐清自己的情感,終於開口向友子表白,飛奔回會場時他抱著友子說「留下來、或者我跟你走」,不是只有「友子留下來」的選擇,而是將自己的未來也交出去,要和友子一起,無論到哪裡。因為「勇氣」,才有兩人在一起的幸福可能,而非相隔一座海洋,懷抱思念60年。


勇氣、夢想,是導演魏德聖透過「海角七號」要傳達、鼓舞人的。我想,「海角七號」也是導演魏德聖付諸勇氣才能完成的夢想,這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,想辦法募集到重資拍攝大場面,都只是為了要完成電影的夢想,這樣的努力也獲得好成果,上映一週就有票房突破2000萬的好成績,「海角七號」也已提報要角逐奧斯卡外語片。希望,「海角七號」的好成績能激勵他回頭拍「賽德克‧巴萊」的夢想,在「海角七號」的優缺點基礎上,讓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震撼人心的片花變成一部刻寫台灣被日本殖民矛盾的動人電影,超越90年代新浪潮的框架。台灣需要的是,更多人支持用心的導演拍出傳遞這片土地文化、歷史的好電影。(註)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養馬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